港珠澳大橋島隧工程項目經理部總經理、總工程師林鳴:硬著頭皮“死磕”世界難題
2019-01-03
來源:南方網
700多年前,伶仃洋上誕生了傳誦千古的不朽詩篇。今天,依舊在這片海域,一項史無前例的工程——港珠澳大橋正在創造著新的奇跡。而在奇跡背后,一位“最美職工”的身影總是揮之不去。
這個身影就是來自珠海的林鳴。他是港珠澳大橋島隧工程項目經理部總經理、總工程師,也是25日中宣部、中央文明辦、全國總工會共同發布的11位2018年全國“最美職工”之一。
從2005年開始接觸港珠澳大橋工程,到2017年全程55公里的港珠澳大橋主體工程全部竣工,面對這樣一個復雜的世界級難題,林鳴在這12年的時間里承受著難以想象的壓力,“時常感到忐忑,每每如臨高考。”他說,“如果要形容這些年的改變,感覺就像重新上了一次大學。”
●南方網全媒體記者 李赫 梁涵
自主攻關
挑戰外海深埋沉管
目前,舉世矚目的港珠澳大橋主體工程已經全部竣工,東接香港,西接珠海、澳門,全程55公里,是世界上最長的跨海大橋。
港珠澳大橋工程體量之巨大,建設條件之復雜,是以往世界同類工程所沒有遇到的。大橋建設技術最復雜、建設難度最大的部分,便是在外海鋪建一條6.7公里的沉管隧道,實現橋梁與隧道的轉接。在港珠澳大橋之前,全中國的沉管隧道工程加起來不到4公里,且這是我國第一次在外海環境下建沉管隧道,可以說是從零開始。
沒有先例,再加上難以承受國外高額的技術咨詢費用,世界上其他國家的沉管隧道技術也無法在此照搬套用,林鳴帶領的團隊不得不自主攻關,開始挑戰外海深埋沉管。而林鳴告訴記者,雖然他是一名橋梁專家,但面對隧道的建設他只是一個“小白”,更別提在外海鋪建沉管隧道。回憶起當時那段時間的情緒,他“比任何時候都焦慮”。
連續奮戰
對技術問題一向較真
直到2013年5月1日,林鳴才稍稍松了一口氣。
歷經96個小時連續鏖戰,海底隧道的第一節沉管終于成功安裝。然而這才僅僅是港珠澳大橋島隧工程的開始,之后還有一個又一個難題等待著林鳴的團隊。“困難是逐步加深的,一眼望不到頭。”林鳴說。
在隨后的幾年,“深埋”遇到的其他問題隨著林鳴和團隊的努力相繼得到解決,但兩節沉管之間的大接頭的受力問題,卻一直沒能真正突破。而對技術問題,林鳴一向非常較真。“許多人都以為,‘深埋’問題已經解決了,其實是成了遺留問題。”直到林鳴繼續將其中的困難一一死磕解決,沉管隧道的對接合龍才有了轉機。
2017年5月2日22時30分許,重達6000噸的港珠澳大橋沉管隧道最終接頭在經過16個多小時的吊裝沉放后,最終安裝成功。至此,經過林鳴與眾多建設者持續奮戰,世界最大的沉管隧道——港珠澳大橋沉管隧道終于順利合龍。
而在接觸港珠澳大橋之初,深埋沉管、快速成島、隧道基礎、工廠法預制、外海深槽安裝……這一系列的世紀難題在林鳴的腦海中是想象不到的。這個橋梁專家、隧道“小白”只能憑著一腔熱情硬著頭皮迎難而上。
“這是一個連環套的科學故事,成果一大堆。”林鳴笑著說,“這就是科學家精神。”
免責聲明:
1、工程項目管理界發布的所有資訊與文章是出于為業界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瀏覽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
2、本站部分內容轉載于其他網站和媒體,版權歸原作者或原發布媒體所有。如文章涉及版權等問題,請聯系本站,我們將在兩個工作日內進行刪除或修改處理。敬請諒解!
-
延伸閱讀:
-